宝鸡家园网
您当前的位置:宝鸡家园网 > 县区新闻 > 岐山县新闻 > 内容

岐山名吃何日走上“黄金大道”

日期:2011-03-03 来源:宝鸡家园网 【关闭

    岐山人文历史悠久,饮食文化丰富,特产名吃众多,尤其是做工考究、工艺独特的臊子面、擀面皮、油酥锅盔、农家香醋、挂面等,早已名扬三秦、享誉全国。但相比“沙县小吃”等品牌,岐山名吃至今还未形成规模化的经营产业链条。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这些特色名吃,让名吃成为岐山人致富的又一条黄金大道呢?日前,在西安召开的“岐山名吃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一切似乎有了定论。

    岐山是炎黄生息、周室肇基之地,周人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明孕育了岐山独有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以岐山臊子面为代表的百余种风味名吃和菜品,堪称“美食之乡”。

    相传在宋代,善于识味的苏东坡在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就对臊子面情有独钟,也曾写下“剩欲去为汤饼客”的诗句。其实苏东坡是臊子面发展史中,品尝此美味较晚的人。岐山臊子面起源于周代的祭祀文化,我国古代把面食统称为“饼”,面食带汤称为汤饼,面条带汤称为索饼。据岐山县餐饮旅馆业商会秘书长李明录介绍,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凡是重大活动则必祭祀为先,屠宰的牛、羊、猪等牲口作为祭品献给神灵,将肉剁碎制作成“湆汁”,然后加上面条,按官职大小依次享用,此时的“湆汁”就是最初的臊子原型。此后,关于臊子面的记载屡屡见诸历史典籍当中,《礼记》等古书中就有记载,西晋时期束哲的《饼赋》,南朝时期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都有相关记载。

    据《岐山县志》记载,明代嘉靖三十年( 1551年),岐山县城就已经有“照壁背后”面馆,专营臊子面。 1998年,岐山县委、县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民俗产业,在北郭地区筹建西岐民俗接待村,发展岐山名吃产业。相隔十余年之后,如今的岐山北郭村,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陕西民俗第一村”。在北郭村的带领下,如今岐山县从事民俗接待的专业户已经达到 360家,民俗饭店达到260家,餐饮名吃产业年综合收入已达到6.5亿元。

    除此之外,岐山名吃还有油酥锅盔、擀面皮、挂面、酥饺、烧卖、搅团、饸饹、肘花、皮冻等百余种,这些名吃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宝鸡家园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欢迎发表评论。
浏览次数: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来源:宝鸡家园网 编辑::小帆
[宝鸡家园网]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如果此内容给您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者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如果本篇内容涉及到您版权的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会在2小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