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家园网
您当前的位置:宝鸡家园网 > 县区新闻 > 岐山县新闻 > 内容

谁来拯救岐山三王庙?

日期:2011-02-22 来源:宝鸡家园网 【关闭

    ●考古专家贺世明:“到处都在找礼乐文明、周秦文化,这里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周宗庙破落到如此境地,实在让人痛心!”
    ●如今,丛生的荒草已取代了参天松柏,而散布在荒草中的几块残碑隐约印证了曾经的“名碑林立”。
    ●饱受磨难的周三王庙虽然破落,但“春秋二祭”等传统祭祖活动延续至今,热闹非凡。
    ●村民对三王庙感情深厚,但由于涉及文物的保护工作所需资金非农民所能承担,所以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文保部门认为,按照法律他们只负责监管工作,而文物的使用者应担负起保护修缮的责任。
    在岐山县祝家庄镇岐阳村,已然荒废的村小学内坐落着一座特殊的建筑,虽然破败不堪,但其讲究的屋脊飞檐和雕梁画栋还是将它同其他荒废的校舍区分开来,若不是立柱上的一副对联,谁也无法将眼前这座危房和为华夏文明开基立业的周王朝联系起来。为周王朝肇室奠基的先祖古公亶父——周太王由邠(今彬县)迁至周原后,曾在距岐山箭括岭脚下十华里处的岐阳居住,这座古建便是后人为周太王所修的祠堂,由于后来祠中又增添了太王的三儿子季历及季历之子周文王姬昌的塑像,故被称为三王庙。
    资料记载:“三王庙始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前谓周太王祠。现存的明嘉靖三十九年祠碑记载,重修周太王祠时,增附王季、文王塑像,尔后名曰周三王庙。”
    周三王庙占地十亩整,坐北朝南,文革前建筑有山门,献殿各五间,祭台、正殿五间 (即今周三王殿 )。祠内松柏参天,名碑林立,誉称小碑林,雄伟壮观。三王庙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山门、献殿、祭台全毁,正殿仅存主体建筑,村里人还将小学修在了庙内。由于周王朝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后人对周三王的崇敬,所以该庙得到了历朝历代的修缮和保护。而在今天,三王庙却败落了,如同落魄的王公贵族……
    长期从事周秦文化研究的周原博物馆研究员贺世明激动地说:“到处都在找礼乐文明、周秦文化,这里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周宗庙破落到如此境地,实在让人痛心!”
“落魄”的周三王庙
    7月 7日,记者在这里看到空无一人的岐阳小学大门紧锁,铁门上锈迹斑斑。得知记者采访,学校旁边小商店的店主杨水怀取来钥匙,将记者领进了学校。
    58岁的杨水怀说他是周原文管所的文保员,荒废的小学大门钥匙由他保管,以便照看校园内的三王殿。记者在这里看到,丛生的荒草已取代了参天松柏,而散布在荒草中的几块残碑隐约印证了曾经的“名碑林立”。
    坐落在学校最北面的这座破败的明清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檐翘角,前檐有回廊。门口立柱上有一副对联,上书:“古公迁岐下周三王建都周原,泰伯创吴国源其周根盘岐阳”。立柱下均有柱础,刻着植物和动物形象的浮雕。
    门楣上原有的题字“绵绵瓜瓞”是今人用粉笔重描的,杨水怀说:“这是《诗·大雅·绵》的第一句,意思是周人的事业永远兴旺发达,且后继子孙绵延不息。 2004年中央电视台来拍关于中华文明的电视片的时候,由于这四个字模糊不清,所以临时用粉笔描了一下。”
    殿内的雕梁画栋上的绘画有些模糊,木制雕花门窗已然严重损坏,有鸟儿在房梁上安了家,房梁和地面上鸟粪点点。杨水怀介绍,殿内原有的三王塑像毁于文革, 2001年浙江吴氏家族前来寻祖的时候,村里人在殿内重置了彩色的三王画像,并供奉了泰伯、仲雍之木牌位。殿内柱上有楹联一副:“为避戎狄走马迁居岐下岐阳地望耀千古,欲翦殷商契龟卜宅周原周家皇基肇三王”,为原岐山县文化馆馆长庞怀靖所作。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宝鸡家园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欢迎发表评论。
浏览次数: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来源:宝鸡家园网 编辑::小帆
[宝鸡家园网]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如果此内容给您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者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如果本篇内容涉及到您版权的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会在2小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