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家园网
您当前的位置:宝鸡家园网 > 县区新闻 > 陇县新闻 > 内容

陇县东南镇边家庄村:芦席还能编多久?

日期:2011-12-30 来源:宝鸡家园网 【关闭

    12月 26日,虽然寒气袭人,但在陇县东南镇边家庄村,仍有几个农民正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编芦苇席。据了解,这个村编芦席已有数百年历史。然而近几年,村上的芦席产业规模却不断缩小,编席手艺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冬季天气寒冷,北方农村大多习惯睡炕,因而家家户户的土炕上都离不开一张细篾芦苇席。由于芦席有很好的通风、透气、隔尘效果,所以它还被人们用来做顶棚、粮囤等。

    从边家庄村北边流过的千河湿地里,长有三百多亩芦苇,人们就利用这现成的原材料,编起了芦席。每年立冬后,人们就从河滩湿地割回成捆的芦苇,将其破成一条条细篾,农闲时节,把细篾编成席子拿到集市上出售。由于编芦席是边家庄人的主要营生,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们不仅用光了自己村里的芦苇,还要从其他地方收购芦苇。“在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要用席子,所以也就不愁销路,光靠编席挣钱就养活了好几代人。”陈双成等村民介绍说,他们村至少有数百年的编席历史。

    近些年,曾经养活了边家庄几代人的编席产业出现颓势,席子的产量大不如从前。一位村民说,前几天还有几个甘肃人开着小车来收席子,但是他们都没收到多少。和产量一起减少的,还有芦席的样式。村民边甲贤说:“过去,人们可以在席子上编出四五种花纹图案,现在大多数人只会编最简单的‘人’字形图案。”

    边甲贤今年 74岁,是一个老篾匠,他能在席子上编出三四种花纹,而在这个拥有两千多人的村子里,像他这样的老篾匠目前不超过十个。“手艺巧的老年人都去世了,而年轻人上学的上学,打工的打工,很少有人愿意学这些。”村民们平时都忙着外出打工,只有逢年过节回家的时候,勤快的人才抽空编几天芦席。

    “我也是才从银川打工回来,在家闲不住才干这活的,挣一个是一个。”村民陈卫刚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这活儿比较麻烦,工序很多,用现成的篾条编一张席子就要费一天工夫,一张席子才能卖五六十块钱。但是出去打工一天至少能挣八十多块钱,所以慢慢就没人编席子了。”

    像大多数带有农业社会印记的手工产品一样,芦苇这种曾经家家户户离不了的家居用品也在工业化进程中受到冲击,似乎将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难道它会就此消亡吗?

    记者在网上查阅发现,河北白洋淀等不少地方的芦苇制品不仅没有消亡,经过深加工、精加工的芦苇制品反倒成为当地的一种特色产业,并带动了当地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而边家庄村目前拥有三百多亩芦苇荡,芦苇年产量相当可观,如果换个“编”法,或许就能“编”出一条致富路。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宝鸡家园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欢迎发表评论。
浏览次数: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来源:宝鸡家园网 编辑::苟少敏
[宝鸡家园网]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如果此内容给您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者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如果本篇内容涉及到您版权的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会在2小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