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家园网
您当前的位置:宝鸡家园网 > 教育资讯 > 内容

汉江之子记筹建中的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创始人刘贵棠

日期:2014-07-25 来源:宝鸡家园网 【关闭
  多年前,每每读到《陕西交通报》上有关汉江水运署名刘贵棠的文章时,便会联想到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旬阳第一次坐船时遇到的那位年轻水手。总想见见这位刘贵棠,印证他们是否同一个人。
 
  去年,刘贵棠要办汉江航运博物馆,约编修《陕西省志·水运志》的同行去参观。那是个初秋的周末,等待我们的刘贵棠,热情中洋溢着诚恳,既朴实又忠厚,令人心生暖意,加之旬阳蜀河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俩又有共同的写作爱好和搜集交通航运史料的工作关系。于是乎,彼此一见如故,无话不谈,我因而深切地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航运事业的执着。
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创始人刘贵棠
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创始人刘贵棠
 
  汉江起帆铸人生
 
  刘贵棠对旬阳县蜀河镇情有独钟,那是他人生扬帆起航的第一个码头。
 
  刘贵棠说,要想深入地了解汉江水运的历史,就必须看看承载着厚重的汉江水运历史文化的蜀河码头。被誉为“小汉口”的蜀河镇,因河而名,因水而兴,汉江、蜀河、仙河在这里交汇,船运盛极一时。我们随着他的指引,来到蜀河码头,参观了黄州馆、杨泗庙等船帮会馆,我们还见到了号称“蜀河活辞典”的陈明一老人和老船长何显明等诸多了解蜀河水运史的“活地图”,都是他在搜集汉江航运史料时认识的老朋友。
 
  在蜀河老街,刘贵棠的朋友和熟人,都与他的航运情结有着不解之缘。1986年1月,从小在汉江里游泳、戏嘻、捉鱼,被汉水哺育22年的刘贵棠,缘于对水上生活的眷恋和热爱,高中毕业后从故乡神河报名被旬阳县航运公司招录为水手,随航运公司轮驳船队航行于安康至丹江、汉口的汉江航线上。
 
  船长刘学仁第一次领他出航丹江,带他到蜀河镇给船上买菜,沿途很多人不停地跟他们打招呼,对船长本人以及对航运职业的尊重,令他印象深刻。当时,旬阳一江两岸公路尚未完全打通,三线襄渝铁路建设只留下一条低等级的江南公路,属安(康)白(河)公路的过境路,当地群众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以及出行交往,大多依赖水运,汉江水上运输还很活跃,这更加坚定了刘贵棠投入航运事业的信心。
 
  从此,刘贵棠扬起了他人生的风帆。
 
  立志建馆终无悔
 
  在返回旬阳的路上,提起三年多的水上生活,刘贵棠总是喜形于色。
 
  他庆幸汉水这不平凡的母亲河,为自己的人生涂上了诸多亮色。他被汉江中下游沿岸城市、码头的民俗风情与航运文化所吸引,更被沿岸群众对水运的依赖和厚爱之情所感染。他不但写了大量的航运日记,搜集了大量航运历史文化资料与实物,还用母亲当年资助他的60元买了红梅牌胶片相机,拍摄了许多航运变迁的照片。
 
  刘贵棠深深地认识到,虽然现在航运因水资源的匮乏和多处水库、电站的建设而萎缩,但不久的将来,水上旅游的兴起,将会带动水运事业新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经意间对航运资料的搜集和对航运实物的收藏,再到决意创建航博馆,用史料与实物将汉水文化展现出来,唤起人们对航运及航运历史的重视,已成为刘贵棠对自己人生价值不断认识、不断定位后的再度抉择。
 
  从此,刘贵棠每逢节假日就背上旧帆布包和新买的数码卡片相机,不知疲倦地奔走于三千里汉江之间。
 
  2010年,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看到移民丢弃的渔网、渔具、马灯等老物件,刘贵棠如获至宝。他捡了一根扁担,不顾雨后泥泞的小路湿滑难行,不顾饥渴劳顿,分多次把这些老物件挑到通车的地方。
 
  一次,刘贵棠在河南省唐河县的源潭,发现了3件锈迹斑斑的铁锚,据说是当年日军轰炸民船,在唐河上留下的。任他如何砍价,物主原本咬定不能低于3000元,但终于经不住刘贵棠第二天又来软磨硬泡,被他买来,辗转运回旬阳。
 
  28年来,刘贵棠的一件件收藏品,都是他自掏腰包、不惜工夫积累的,更别提交通费、住宿费等零散开支了,这对妻子下岗、还要供女儿读高中的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好在,他得到了妻子朱新月和女儿刘芮琳的理解和全力支持。每次出门前,妻子都煮上一袋鸡蛋,灌满一瓶甜竿酒,这也成了刘贵棠必不可少的力量源泉,他暗下决心,博物馆这事不管咋的都得办成!
 
  航运文化流百年
 
  刘贵棠个人出资收藏航运实物,创建航博馆的事迹,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9年,县政府常务副县长陈德智看到他的收藏,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将他调到了县海事局。2011年,县政府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启动航博馆建设,将原县粮食局办公楼划拨给航博馆使用。随后,县交通运输局成立了以局长梁平任组长的航博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3月,县交通运输局专门成立了航博馆筹建办公室,并让刘贵棠做县交通运输局的宣传干事,专门负责航博馆的筹建工作。现任交通运输局局长熊本奇、党委书记杨群显都对航博馆给予了各方面支持。
 
  自此,刘贵棠更是心无旁鹜,投入到航博馆的筹建工作中,更大范围地搜集实物,陈列布展,遴选文物以及编制展出大纲,几多汗水,几多心血……
 
  目前,位于太极城,总面积1600平方米,展厅300平方米的航博馆已装修一新,今年金秋即将开馆。
 
  刘贵棠引领我们走进航博馆,扶了扶眼镜,手指展示区域不乏自豪地一一介绍起来。从远古时期汉江沿岸石器时代遗迹、先民结绳制木筏渔猎活动到近现代大型木船、金属机动驳船的应用;从古代象形文字“船”的写法到历代船只制造工艺的不断演进;从《诗经》对汉水的描写颂扬到近代京剧之母汉剧产生和被称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民间《孝歌》的广为传唱。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汉江航运给交通闭塞的陕南带来的变化,三线建设和汉江梯级开发,更是浸透着汉江航运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原副巡视员、《陕西省志·水运志》主编白宗孝,看完航博馆的实物后由衷赞叹:“汉江航运博物馆展现汉江航运的兴衰变迁,展示汉江水运文化魅力与贡献,功在当代,利益千秋!”原交通部长钱运昌还为之欣然题写了馆名。
 
  我看到当年那位水手,为报答母亲河养育之恩而付出的所有艰辛,似乎早已云淡风轻,因为此时刘贵棠露出的满面欣慰,分明就像饮尽了夫人满满的一竹筒甜竿酒。
 
  (作者简介:董邦耀,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几十年来,创作小说、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约300余万字;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陕西人民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和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散文集《浪花如雪》(太白文艺出版社),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宝鸡家园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欢迎发表评论。
浏览次数: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来源:宝鸡家园网 编辑::董邦耀
[宝鸡家园网]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如果此内容给您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者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如果本篇内容涉及到您版权的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会在2小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