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家园网
您当前的位置:宝鸡家园网 > 县区新闻 > 陈仓区新闻 > 内容

陈仓区姜马村藏着唐朝宫廷乐队

日期:2011-04-30 来源:宝鸡家园网 【关闭

      在陈仓区阳平镇姜马村,流传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乐——姜马察回。自古,村中就有姜马姓氏组成的曲艺班,世代演奏一种以笛子合奏和鼓乐相结合的音乐,民间称为“细乐”。

      姜马察回曲乐优雅丰满,风格清纯,因鲜明的古陈仓民间音乐特征而跻身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笛声之外,姜马察回的来历在当地有着非同一般的传说,根源之说引发诸多争议。作为承载西府人特定情感的民间音乐,姜马察回走在一条怎样的路上?
姜马村是宫廷乐师的后裔?

      姜马村里能人多,老人们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妇孺则头头是道地讲述着姜马村的传说。相传,唐玄宗教坊内乐队不计其数,各地的音乐奇才都汇集于此,笙箫鼓乐昼夜不息。其中就有擅长箫笛音律的“姜家班”和“马家班”,这两个乐班演奏的乐曲华丽唯美、优雅动人,姜、马两族的乐师们在长生殿内日日演奏,深得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喜爱。

      直到公元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姜马两族的乐师为避战乱,逃出宫廷,一路向西寻找安身之所。逃至今陈仓区阳平镇时,发现这里地势平坦、绿树成荫、水草丰美,是落脚安身的好地方。姜马两族商定,落户阳平。之后,子孙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形成村庄,姜马两姓占到村庄人数的 90%,故以姓氏为名,唤作“姜马村”。

      农耕之余,老一辈的宫廷乐师不忘“老本行”,将箫笛特长悉数传授给后代,并立下只传姜马姓氏,不传外姓,传男不传女的祖制。

    如今,这些祖规仍然在姜马村中流传。 77岁的老艺人马俊回忆,他的师父姜世英曾叮嘱他:“姜马曲子不能在你们手里失传,这是宫廷流传下来的宝贝。”

      姜马两族人究竟是不是宫廷乐师的后裔?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家族资料在“文革”时期被毁,除过音乐本身和民间传说外无从追究。姜马村村支部副书记马宗成回忆:“过去姜马村共有两家祠堂,村东头有一座姜家祠堂,村西头有一座马家祠堂,各有三间大房。”马宗成收藏有一本光绪三十四年的朝山会姜马察回班子的账本,当时姜马曲子被写作“姜马茶会”。账本上记载着三十六位姜马姓氏艺人捐钱、分账等事宜。除此之外,马宗成还保留有清光绪五年的姜马察回曲牌手抄本。由此可见,姜马察回在西府流传久远。

      姜马察回是不是大唐宫廷遗韵?后人们对于姜马察回根源的追溯一直未曾间断。目前,一些学者在解释其根源时,以流落民间的唐朝宫廷乐曲为主要说法。但是,仍然有学者、专家对此说法提出了质疑。

      陈仓区文化局副局长杨苍勤认为,姜马察回为唐曲的说法站不住脚。上世纪八十年代,杨苍勤负责阳平当地的文化工作,直接参与了姜马察回的调研、考察工作,倾听了老一辈艺人演奏的乐曲。他认为唐代宫廷乐曲一般具备且歌且舞的特点,而姜马察回无论是座乐还是行乐都不具备这一特点,乐曲节奏适合行走,并不适合起舞。而且,如果是大唐宫廷乐曲,在唐代曲乐中肯定有详细记载和介绍,但是目前尚无一例介绍该曲目。
 
      另外,杨苍勤从演奏器乐分析,姜马察回以竹笛为主,兼以疙瘩锣、碰铃、尖板等。横吹木管乐器之一笛子在宋代时才开始运用到乐队演奏之中,其他器乐配置大多数也是宋代以后的。杨苍勤总结,由此可见,姜马察回极有可能是宋代曲乐,来源于民间宗教音乐,而并非唐朝宫廷遗乐。

      原宝鸡市歌舞团团长刘建洲谈到,“姜马察回”这一曲调名称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非遗申报时,相关的音乐教授将“姜马茶会”改为“姜马察回”。因为,目前民间流传的姜马察回主要用于拜神和祈雨,行乐充当迎神的仪仗队,“察回”取义神仙下凡来视察民间境况。后人在演奏时加入了其他乐器,所以在没有确切资料记载可查的情况下,其发源年代难以准确考证。

      在姜马村姜马察回艺人眼中,无论源于哪个朝代,姜马察回都是一种饱含着特殊情感的音乐。 67岁的姜春荣说,姜马察回演奏极有讲究,演奏中注重起、承、转、合,音乐庄重华丽、刚柔兼并、优美动人,是祈愿、迎神时特用的曲子。即使班子经费紧张,也不会在出丧等不吉利的时候演奏姜马察回。据村里的老艺人讲,演奏姜马察回行乐时,会在村庄各处游走,如果从哪家门前经过就会给哪家带来吉祥。

      正是由于姜马察回动听的曲调和不“入俗”的意蕴讲究,吸引了姜世英、姜正宽、姜春荣、马俊、马宗成、马志峰等一批村民扎进了姜马察回里,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挽救和保留了《刮地风》、《路曲子》、《十八腔》、《高调罗江怨》等二十个曲目,并熟练掌握了十几个曲目的演奏。另外,他们还打破了不传外姓,不传女性的限制,努力拉拢年轻人参与其中,村委会会议室已经成了他们的固定传习所。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姜马察回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曲乐,正面临着曲目遗失、缺乏舞台、乐队艺人不足、传承人缺失的尴尬境地。姜马察回演奏依附于姜马道情班子,它的音乐魅力渐渐掩藏在村庄里,罕有演出,鲜为外人知。

      面对姜马察回的境遇,刘建洲说:“除过民间艺人的努力和呼吁外,还应该从重视挖掘民俗做起。姜马察回既有古代宫廷遗韵,还有浓郁的民间手法和本地韵调——‘西府调’,凝结着姜马村人对自然和家乡、神灵的感恩之情。民间音乐依赖于民俗,姜马察回是用于祈愿、祭神的乐曲,本来有一套民间祭祀、朝拜的程序和仪式,后来渐渐丢失了,导致了姜马察回活动范围减少,没有了载体,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保护应该从挖掘曲乐之外的民间习俗和情感意蕴入手。”

      杨苍勤在谈及培养传承人时谈到,可以通过干部动员和本人申请,号召一批音乐爱好者加入曲班,通过教授培养新人。由村、镇、区携手为姜马察回创造更多展示的舞台,增加姜马察回的关注度,使年轻人乐于其中。另外,聘请专家对乐队编制、器乐进行科学组合,使这一传统民间音乐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提高其舞台展示性和观赏性,最终让姜马察回走出姜马村。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宝鸡家园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欢迎发表评论。
浏览次数: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来源:宝鸡家园网 编辑::苟少敏
[宝鸡家园网]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如果此内容给您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者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如果本篇内容涉及到您版权的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会在2小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