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家园网
您当前的位置:宝鸡家园网 > 社会民生 > 百姓新闻 > 内容

宝鸡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呈现六大特点

日期:2011-05-26 来源:宝鸡家园网 【关闭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市以 2010年 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圆满地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取得了反映宝鸡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迁移流动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份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普查初步数据以《宝鸡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形式对外发布。《公报》显示, 2010年 11月 1日,宝鸡常住人口为 3716731人,同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363235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 84380人,增长2.32%,年平均增长率为 0.23%。普查数据揭示了我市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也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的坚实步伐。十年来人口的发展变化有以下特点:
一、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普查结果显示, 2010年 11月 1日我市常住人口的总量为 371.67万人,2000年到 2010年的十年之间,我市人口净增加 8.4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23%,低于全国 0.57%的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全省 0.35%的年均增长速度。比较一下, 1990年到 2000年的十年之间,我市人口净增加 34.21万人,年均增长 0.95%,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少增加 25.77万人,这表明我市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市人口总量减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区划调整, 2008年扶风县揉谷乡划归杨凌区,实际减少人口 32355人。
二、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本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 1028579户,家庭户人口为 347557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3.38人,比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3.57人减少 0.19人,我市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迅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影响将反映在社会结构及功能、人际关系及代际关系、家庭内经济流动、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这些变化也会对老龄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常住人口性别比下降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1918288人,占 51.61%;女性人口为 1798443人,占 48.39%。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07.43下降为 106.66,性别结构有所改善。虽比全国高 1.46个百分点,但比全省低 0.26个百分点。
      从历史数据看,我市常住人口性别比逐步下降。 1953年“一普”时最高为 123.62, 1964年“二普”时为 113.83, 1982年“三普”时为 108.53, 1990年“四普”时为 106.64, 2000年“五普”时为 107.43。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一个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是否均衡的标志,正常的出生性别为 103-107,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失调,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此次普查我市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初步汇总为 112.91,比全省 115.68低 2.77个百分点。从“五普”126.04到“六普” 112.91,我市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 13.13个百分点,说明下降很快 ;此次普查我市的低年龄性别比下降更快,0-4岁年龄人口性别比从 130.22降至 112.77,下降 17.45个百分点。
      分析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市的计划生育政策,即在乡村第一胎生男孩,就不允许再生二胎,但第一胎是女孩,可以生第二胎;二是近年来政府对生育女孩的家庭给予政策上的照顾和优惠,开展关爱女孩活动等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三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人们对生男生女的生育观念也有改变。我市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控制出生性别比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市的出生性别比还偏高,仍然需要各级政府继续努力。
四、老龄化步伐有所加快
      全市常住人口中, 0-14岁人口为 546169人,占 14.69%;65岁及以上人口为 317384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即老龄化程度为8.54%。同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10.32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3.21个百分点,快于全省 2.63的上升幅度,快于全国 1.91的上升幅度,这说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老龄化程度日趋加重。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按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人口老龄化是指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老龄化率达到 7%并不断增加、而同时 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 30%并逐渐缩小的现象。同时,也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保持较低生育率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巨大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全国、全省一样,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而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则是在经济发达时期,经济承受力强时出现。资料表明, 2010年我市人均 GDP为 3945美元,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 GDP超过 2万美元相比差距很大,所以说,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是“未富先老”。这种“未富先老”的状况,无疑会加重家庭赡养和社会的负担,我市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患并解决好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
五、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98728人,同 2000年相比增加 190956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 627288人 ,同 2000年相比增加 143300人。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 2975人上升为 8037人 ;具有高中程度的由 13263人上升为 16877人。文盲人口( 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由 2000年的 223253人减少为 117059人,减少了106194人,文盲率由 6.09%下降为 3.15%,降低了 2.94个百分点。
这些变化显示我市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各种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的快速增长,为“科教兴市”战略提供了人才保证。
六、城镇化水平提高
      普查结果显示城镇化进程加快, 2010年全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达 41.39%,比十年前的29.59%上升了 11.8个百分点,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人口向经济较发达的区域集聚。《公报》数据表明,十年来,宝鸡人口分布与城市发展同步,人口从乡村到城镇、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经济较发达的三个区人口增加,平原和山区县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外出打工者较多,净流出人口增加。从地域分布看,渭滨、金台、陈仓三个区常住人口占 38.69%,同 2000年相比比重上升了 1.39个百分点;凤翔、岐山、扶风、眉县四个平原县常住人口占 44.63%,同 2000年相比比重下降了 1.08个百分点;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五个山区县常住人口占 16.68%,与 2000年相比比重下降了 0.31个百分点。《公报》虽然公布的仅是几个主要指标,但是已经揭示出了宝鸡人口发展的特点和人口变动的趋势,也反映出我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矛盾和挑战,我们应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和问题,更好地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宝鸡家园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欢迎发表评论。
浏览次数: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来源:宝鸡家园网 编辑::朱小东
[宝鸡家园网]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如果此内容给您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者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如果本篇内容涉及到您版权的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会在2小时内妥善处理。